1. 伊利哈萨克族
哈萨克族节庆的节日主要有肉孜节、古尔邦节和纳吾鲁孜节,前两个是源于伊斯兰教的节日。在那吾热孜节里家家户户都要用肉、大米、小麦、大麦、奶疙瘩等混合煮成的"库吉"(稀粥)。抛撒“包尔沙克”、糖,迎喜事是哈萨克族的传统礼俗。
2. 伊利哈萨克族自治州天气
哈萨克斯坦以为地位很大,南方和北方的冬季温度不一样,南方冬季平均温度是零下10几度,北方平均温度是零下30度,哈国的首都阿斯坦纳的天气冬季很冷,今年的最低温度是零下48度,哈萨克斯坦今年最冷的冬天是东哈萨克斯坦的平均温度零下35度。所以呢如果你不想冻死,那你尽管在夏日来吧,阿斯塔那夏天的天气使25度以下。
3. 伊犁哈萨克人
伊宁市维吾尔族人口最多。
全市总面积675.5平方公里,市辖8乡、1镇、1场、8个街道办事处。截止2005年底,辖区总人口43万人,有维吾尔、汉、哈萨克、回、蒙古、锡伯、乌兹别克、俄罗斯等35个民族,其中维吾尔族占49.24%,汉族占35.13%,回族占7.57%,哈萨克族占4.49%。
伊宁市是多民族聚居的地方,各族人民在长期的共同生活中文化风俗互相影响、互相吸收,但又各自保持了鲜明浓郁的民族特色。维吾尔族的伊犁赛乃木、锡伯族的贝伦舞、俄罗斯族的踢踏舞、哈萨克族的赛马、叼羊、姑娘追以及具有民族音韵的阿肯弹唱、伊犁麦西来甫等少数民族传统娱乐活动,为这个西北边城增添了无穷魅力。
4. 伊利哈萨克族自治州包括哪些
伊犁哈萨克自治州位于祖国的西北边陲。自治州成立于1954年11月,管辖塔城、阿勒泰两个地区和10个直属县市,首府设在伊宁市,是全国唯一的既辖地区、又辖县市的自治州。全州总面积35万平方公里,人口408.33万,有哈、汉、维、蒙、锡伯等47个民族,其中哈萨克族占25.5%,汉族占45.2%,维吾尔族占15.9%,回族占8.3%,蒙古族占1.69%,锡伯族占0.83%。自治州境内驻有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农业第四、七、八、九、十师和新疆矿冶局、天西林业局、阿山林业局、新疆卷烟厂、阿希金矿等一批中央和自治区直属企业。
5. 伊犁的哈萨克族
1、哈萨克族阿依特斯
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非物质文化遗产
哈萨克族阿依特斯,是哈萨克族聚居区的曲艺种类之一,主要流行于新疆伊犁、塔城、阿勒泰、甘肃省阿克塞哈萨克族自治县等地区。哈萨克族阿依特斯是反映哈萨克人民社会生活的“一面镜子”和“百科全书”,堪称哈萨克民族的艺术瑰宝,最具代表性的流传剧目有《艾赛提与额尔斯红江对唱》、《比尔江与萨拉对唱》等。2006年5月20日,新疆维吾尔自治区伊犁哈萨克自治州申报的“哈萨克族阿依特斯”经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地址:新疆维吾尔自治区
2、维吾尔族鼓吹乐
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非物质文化遗产
维吾尔族鼓吹乐是新疆天山南北各维吾尔族聚居区广泛流传的一个民族器乐乐种。维吾尔族鼓吹乐的主要功能是为群众性自娱舞蹈伴奏,在维吾尔人的各个喜庆节日及人生礼仪中都不可或缺。不同地区流传的维吾尔族鼓吹乐在乐队组合、乐曲风格等诸方面都有所不同,但其旋律都流畅起伏,节拍、节奏复杂多变,能够营造出热烈、欢快的喜庆气氛。2008年6月7日,维吾尔族鼓吹乐经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地址:新疆维吾尔自治区
3、柯尔克孜族刺绣
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非物质文化遗产
柯尔克孜族刺绣是一种特殊的民族民间刺绣艺术,主要流行于新疆维吾尔自治区柯尔克孜族聚居区。柯尔克孜族刺绣多以日月星辰、花草树木、飞禽走兽为题材,也有丰富多样的几何图案,主要用以装饰服装、鞋帽、腰带、枕头、布单、毡毯、帐帏、门帘等日常生活用品。这些绣品工艺精巧,色彩绚丽,图纹美观,具有一定的象征性,尤喜使用柯尔克孜族人所钟爱的红色。2008年6月7日,柯尔克孜族刺绣被列入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2018年5月15日,柯尔克孜族刺绣入选第一批国家传统工艺振兴目录。
地址:新疆维吾尔自治区
4、维吾尔族达斯坦
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非物质文化遗产
维吾尔族达斯坦是维吾尔族弹唱曲种,是一种有说有唱的叙事长诗,其篇幅较长,常有完整的故事和贯穿的人物。它是历史悠久的一种民间曲艺形式,音乐具有叙事性和抒情性。2008年6月7日,新疆维吾尔自治区申报的“维吾尔族达斯坦”经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地址:新疆维吾尔自治区
5、塔塔尔族撒班节
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非物质文化遗产
塔塔尔族撒班节,主要流传于新疆维吾尔自治区的乌鲁木齐、塔城、伊犁地区和奇台县等地的传统农事节日。“撒班节”到来时,会进行小伙子的摔跤、套麻袋赛跑、绑腿赛跑,还有赛马、拔河、爬杆和歌舞比赛,内容丰富,形式多样。2008年6月7日,塔塔尔族撒班节被列入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地址:新疆维吾尔自治区伊犁哈萨克自治州塔城地区
6、新疆曲子
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非物质文化遗产
新疆曲子,俗称“小曲子”,主要流传于乌鲁木齐、哈密、吐鲁番、伊犁等汉族、回族、哈萨克族聚居地。新疆曲子以坐唱为主,以三弦、板胡和二胡为主奏乐器,轮递演唱,唱腔音乐丰富。代表剧目有《李彦贵卖水》、《大保媒》、《断桥》等。2006年5月20日,新疆曲子被国务院公布为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地址:新疆维吾尔自治区
7、维吾尔族赛乃姆
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非物质文化遗产
赛乃姆是流传于新疆维吾尔自治区于田县的传统舞蹈,主要发源于从事农业生产、民族聚居、文化极为发达的南疆各绿洲。在维吾尔族古典音乐十二木卡姆形成过程中,就吸收了早已在民间流传的赛乃姆,表演风格多样,质朴生动,节奏与动律带有鲜明的民族特点。2014年11月11日,“赛乃姆”经国务院批准列入第四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扩展项目名录。
地址:新疆维吾尔自治区
8、江格尔
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非物质文化遗产
江格尔,又译占加尔,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地方传统民间文学。江格尔描述了以江格尔为首的12名雄狮大将和数千名勇士为保卫宝木巴家乡而同邪恶势力进行艰苦斗争并终于取得胜利的故事,深刻地反映了蒙古族人民的生活理想和美学追求,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2006年5月20日,江格尔经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地址:新疆维吾尔自治区
9、维吾尔族民歌
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非物质文化遗产。
6. 伊利哈萨克族自治州是几线城市
不是。
伊宁市属于新疆伊犁哈萨克自治州,位于新疆西北部,是一个县级市,是伊犁自治州的低级行政区首府,距乌鲁木齐市航空里程509千米,铁路里程614千米,公路里程702千米。是一个四线城市。
伊犁哈萨克自治州是既辖地级行政区,又辖县级行政区的自治州,也是副省级自治州。伊宁市是伊犁哈萨克自治州的首府城市,行政上为县级市。
7. 伊犁哈萨克人来历
哈萨克族的起源: 哈萨克族的族源也很复杂。公元前一世纪到公元四世纪,居住在今新疆伊犁河谷和前苏联境内伊塞克湖周围地区的乌孙人,以及更早些时候就居住在这里的塞种人(白种人)和月氏人,是哈萨克族最早的先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