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莱芜金元家政电话
1、山东能源重型装备制造集团有限责任公司
2、山东能源重装集团鲁中装备制造有限公司
3、山东能源重装集团莱芜装备制造有限公司
4、山东能源重装集团鲁南装备制造有限公司
5、山东能源重装集团大族再制造有限公司
6、山东能源重装集团乾泰精密机械有限公司
7、山东能源重装集团泰装工程装备制造有限公司
8、山东能源重装集团巨力装备有限公司
9、山东能源重装集团中矿采煤机制造有限公司
10、山东能源重装集团乾元不锈钢制造有限公司
11、山东能源重装集团中传矿用设备制造有限公司
12、山东能源重装集团良腾装配有限公司
13、山东能源重装集团天玛电液控制装备工程有限公司
14、山东能源重装集团中瑞矿山装备制造有限公司
15、山东能源重装集团东岳橡塑有限公司
16、山东能源重装集团宇洁环保工程有限公司
17、山东能源重装集团骏马电机制造有限公司
18、山东能源重装集团金元物资供销有限公司
19、山东能源重装集团恒图科技有限公司
20、山东能源重装集团金源机械有限公司
21、山东能源重装集团三三盾构装备科技有限公司
22、山东能源重装集团内蒙古装备制造有限公司
23、山东能源重装集团恒信融资租赁有限公司
24、山东能源重装集团通力装备制造有限公司鄂尔多斯分公司
25、山东莱芜煤矿机械有限公司
26、山东泰安煤矿机械有限公司
27、山东兖州煤矿机械有限公司
28、泰安芬瑞特机械有限公司
29、山东鑫莱重装矿业科技(集团)有限公司
2. 莱芜钟点工 金元家政电话
一、姓氏源流
郝(Hǎo)姓源出有三:
1、出自子姓,为其始祖为帝乙之子子期之后,以封地名为氏。相传契为商的始祖,他曾助禹治水有功,被舜任为司徒,掌管教化,居于商(今河南省商丘南)。相传其母因吞玄鸟(燕)卵而生下他,故被赐姓子。商族后来不断的壮大,终于在契的14代孙汤的领导下,推翻了夏桀的统治,建立商朝。据《通志·氏族略》及《名贤氏族言行类稿》所载,殷商在第27代天子帝乙即位时,将他的儿子子期封于太原郝乡(今山西省太原),其后子孙也以地为氏,称郝氏。一说郝乡在今陕西省西矮附近,史称郝氏正宗。至于郝氏何时得姓,据有关史料所载,大致是在商朝被周朝灭亡(公元前11世纪)之后。按当时的习惯,子期的后裔便有的以地为氏称郝氏,有的以国为史称商氏,是为山西郝氏或陕西郝氏。
2、出自复姓郝骨氏所简改。据《唐书·宰相世系表》所载,相传炎帝神农氏有称郝骨氏者,为太昊(伏羲氏)的辅佐,其后郝氏中可能就有源自郝骨氏这一支的。
3、出自他族改姓和小数民族中有郝姓:
① 如上党、卢水、汾州郝姓出自匈奴。
② 辽西郝姓出自东汉时乌恒人。
③ 唐时南蛮有郝姓。
④ 西夏人中有郝姓。
⑤ 元时都噜别族汉姓为郝姓。
⑥ 今土家、满、蒙、回、锡伯等民族均有郝姓。
得姓始祖:帝乙。相传契为商的始祖,帝喾(高辛氏)之子。契曾助禹治水有功,被舜任为司徒,掌管教化。商族后来不断壮大,至契的十四世孙汤时,推翻了夏桀的统治,建立商朝。殷商的第二十七代君王为帝乙,他将儿子子期封于太原郝乡。公元前十一世纪,商朝被周所灭,按当时的固有习惯,子期的后裔便以居地为氏,称郝姓。他们尊帝乙为郝姓的得姓始祖。
二、迁徙分布
始于商末太原郝乡的郝姓,传了一千多年,仍是以今山西太原一带为其繁衍中心。秦汉之际,郝姓人已逐渐向山西其他地方以及陕西、河南、河北等附近境内繁衍播迁。晋末,由于官职调迁,郝姓有一支自太原徙居润州丹扬(今安徽省当涂县东北小丹阳),传七世有郝回,在南朝梁任江夏太守,又自丹阳徙至安陆(今属湖北省)。两晋南北朝时,虽社会动荡,但居山西之郝姓由于山西特殊的地理位置,所受波及不大,但河北之郝姓有避战乱而迁山东者,河南之郝姓有迁安徽者。隋唐之际,社会安定,郝姓在陕西京兆一带繁衍壮大,并形成郝姓历史上的第二大郡望——京兆郡。并有郝姓徙湖北、四川者。北宋灭亡后,郝姓有南迁江南者,而世居汾州(今山西省汾阳)的著名画家郝章为避战乱,兵火后迁居阆州(今四川省阆中)并落籍当地。唐宋以前,郝姓主要还是以中原地区为其繁衍的中心地带,至于郝姓南迁,较他姓要晚,规模也要小的多。唐宋之际,南方的一些地方才出现了较多的郝姓人家。元末时,灾疫不断,农民起义军四起,后互相攻伐,导致中原、华东、华中人口锐减,明初洪武年间,郝姓作为明朝洪洞大槐树迁民姓氏之一,被分迁于今河北、北京、山东、天津等地。明清之际,郝姓在南方各地的分布渐广,湖南、福建等省都有载入史册的郝姓人物;同时在东北的辽宁等省也有了郝姓的聚居点。清代时,世居山西北部的郝姓跟随走西口的风潮,有迁内蒙、甘肃者;而居于福建的郝姓则有渡海赴台,进而入南洋新加坡等地者。但是,此期郝姓仍是以北方为其分布繁衍的中心。如今,郝姓在全国分布甚广,尤以河南、山西、河北三省为多,这三省的郝姓约占全国汉族郝姓人口的百分之五十九。郝姓是当今中国姓氏排行第七十一位的大姓,人口较多,约占全国汉族人口的百分之零点三。
三、历史名人
郝 隆:字仕治,晋代人,官荆州刺史桓温的南蛮参军。农历七月七日,人们都在晒衣服,唯有郝隆睡在院中,有人问他为甚麽,他答道:“晒我腹中的书罢了。”
郝 昭:字伯道,三国时魏国太原人,为杂号将军。镇守河西四十余年,军民畏服。诸葛亮围困陈仓,昭与之对峙二十余日,亮不克而退,昭因此被赐为爵列侯。他反对厚葬,提倡薄葬,并身体力行。
郝 澄:句容(今属江苏省)人,宋代画家,他所作道释、人马,笔墨清劲而善于设色。
郝 质:介休(今属山西)人,北宋将领。少年从军,挽强第一。以防御西夏、平贝州贼乱有功,累迁六宅使。其治军严谨,犯者不贷,而犒赏优厚,平时自奉俭约,尤笃于信义。
郝 章:汾州(今山西省汾阳)人,宋代画家,长于画人马,与路皋橐驼、张远山水并称“河东三绝”。
郝 惠:河东(今山西省永济)人,宋代画家,善山水人物,为燕文费之师。
郝 经:字伯常,顺天(今北京市)人,先世泽州陵川(今属山西省)人,元代名臣、学者、书画家,也是一位杰出的思想家、政治家、外交家、史学家、哲学家。累赠昭文馆大学士、司徒、冀国公。其字画天资高古,取众人之长为己有,故其笔画俊逸,遒劲,无倾侧妖媚之态,为当世之名笔。著有《太极演》、《原古录》、《通鉴书法》、《玉衡贞观》、《陵川集》等。
郝 定:兖州泗水(今属山东省)人,金末山东红袄军首领。曾率军攻克滕、兖、单诸州,莱芜、新泰等10十多个县,建立政权,国号汉,年号顺天。
郝 浴:字冰涤,又字雪海、复阳,号中山,直隶定州人。顺治六年(1649年)举进士,授刑部主事。顺治八年(1651年)改湖广道御史,巡按四川。顺治十一年(1654年)九月,因忤吴三桂被劾,部议坐死,后从宽谪戍奉天(今之沈阳)。顺治十五年(1658年)五月,徙铁岭,居于南门之右,谪居这里十八年,康熙十四年(1675年)圣祖玄烨廉其冤,以原职召还,复授湖广道御史。在离开铁岭的时候,把自家居室献给铁岭人作为士子读书处,把“致知格物之堂”改称“银冈书院”;把十八年来购置的二百二十五亩土地和城内西南隅的一段地基,献给书院,留为“生徒肄业之资”。当人们来到铁岭“周恩来少年读书旧址”纪念馆,缅怀周总理的时候,都自然地想起银冈书院的历史和它的创始人郝浴。康熙十九年(1680年)授广西巡抚。康熙二十二年(1683年)卒于任所。
郝子廉:太原(今属山西省)人,性廉洁,一介不取于人。尝过姊饭,留十五钱默置席下去。每行饮水,常投一钱于井中。以上谷(今河北省怀来县)太守从大将军击匈奴,功封众利侯。
郝夫人:晋代晋阳(今山西太原)人,汝南内史王湛之妻。王湛兄嫂钟夫人,出身名门,郝氏不因低贱而低三下四,钟氏也不因富贵而盛气凌人,时人称:“钟夫人之礼,郝夫人之法。”
郝孝德:平原(今属山东省)人,隋末农民起义军领袖,曾聚众数万起义,转战于黄河下游以北地区,加速了隋王朝的灭亡。
郝处俊:安陆(今属湖北省)人,唐贞观进士,累迁吏部侍郎,高宗时官至宰相。为人正直,品行端正,凡他规定的民俗,都很符合道理和实情。
郝士安:太原(今山西省)榆次人,宋代画家,张远弟子,事其师甚敬,常执杖屦,侍立左右。
郝摇旗:明末李自成起义军的第一猛将,原名永忠,因初在军中为大旗手,故名。初事闯王,闯王牺牲后,与李锦等联合抗清,曾取得全州大捷,后被俘杀。
郝懿行:栖霞(今属山东省)人,清代户部主事、学者,经学家、训诂学家。嘉庆年间进士,官至户部主事。长于名物、训诂、考据,于《尔雅》用力最久。一生著述颇丰,作有《郑氏礼记笺》、《尔雅义疏》、《竹书纪年校正》、《春秋说略》、《山海经笺疏》、《晋宋书故》、《荀子补注》等。
郝兰田:清末民初京剧老旦著名演员,京剧改革家王瑶卿之外祖父。安徽省人。原为徽戏演员,工老生。以唱《祭风台》(即京剧《借东风》)名遍皖中。大约在道光、咸丰之间来北京,因与程长庚同乡,搭入三庆班演唱。入班后,初演《天水关》孔明一角,声容并茂,气度高华,颇受观众赞赏。时正值该班连演卢胜奎所编之“三国”连台本戏,其中孔明一角,曾由郝兰田、卢胜奎分担演之。后因三庆班缺少老旦一工,郝自请改唱老旦。在当时,因老旦唱工呆板,黯无生气,多不被人所重视。而郝兰田能综合各家老旦之特长,并以老生唱法参合旦腔韵味,而创制出老旦新腔。从此,京剧老旦一行的地位,一跃而上,始为剧界内外所重视。
郝为真:又名郝和,字为真(1849-1920),河北永年人,郝氏太极拳创始人。后传授孙禄堂,奠定了今天孙氏太极拳基础。现在美国、加拿大等地有“郝派太极拳协会”。
郝梦龄:河北省藁城人,1930年中原大战后任郑州警备司令,后任第九军军长。著名抗日将领,忻口会战中壮烈殉国。
郝鹏举:河南省灵宝人,曾任国民党第42集团军中将。郝鹏举的一生,先投降日寇,认贼作父;后叛变人民,丧失人格。1947年1月,陈毅率大军攻击郝的驻地白塔埠,击溃其部队,生俘郝鹏举。1947年4月,蒋军对我山东解放区重点进攻。我鲁东南地区机关向渤海地区撤退,郝鹏举被押随行。遇蒋机轰炸,郝竟乘机逃跑,被我警卫人员击毙。
郝建秀:全国妇联第四届副主席,现任国家计委副主任,原纺织工业部部长。山东青海人,汉族,1949年参加工作。1954年加入中国共产党,上海纺织学院毕业,教授级高级工程师。1951年创造“郝建秀工作法”,当选为全国纺织工业劳动模范,1952年当选为全国青年模范团员。1953年当选为纺织工业系统全国劳动模范。先后曾任青岛市国棉八厂副厂长、厂长、工程师。青岛市革委会副主任、青岛市委副书记、山东省委常委。山东省总工会副主席、省妇联主任。纺织工业部副部长、党组成员,1982年任部长、全国妇联副主席等职。为第一至第三届全国人大代表大会代表,中共第十一至第十五届中央委员,第十二届中央书记处候补书记、书记。
四、郡望堂号
1、郡望
太原郡:战国秦庄襄王四年(前246年)置郡,治所在晋阳(今山西省太原西南)。秦时相当今山西五台山和管涔山以南、霍山以北地区。北魏复为郡,相当今阳曲、交城、平遥、和顺间的晋中地区。
京兆郡:汉以京兆尹、左冯翊、右扶风为三辅。治所在长安,即为首都长安直辖区,在今天陕西省西安市至华县一带。魏改建京尹郡,“尹”为太守。唐以雍州为京兆府,置京兆尹。以上称京兆者,均指京师及其附近地区。金元在陕西置京兆府(路),此“京兆”与建都之地无关。民国改顺天府为京兆地方,府尹为京兆尹,符合金以前“京兆”之意。国民党政府成立时废。
2、堂号
晒书堂:晋朝时候,每年七月七日富豪之家就把衣服拿到太阳下晒,以防发霉或虫蛀。郝隆为桓温南蛮参军,他脱了衣服,跑到太阳下摩着肚皮晒太阳。人家问他干什么,他说:“晒书啊!--我的书都在肚子里。”
丰文堂:源出郝经,字伯常,元代陵川(今山西省陵川)人。元世祖即位前召他询问经国安民之道,他条陈数十事,世祖大悦。即位后,任其为翰林侍读学士。曾充国使使南宋,被留不屈,居十六年归。留宋期间,著述甚多,其文丰蔚豪宕。故其族人以“丰文”为堂名,此即郝姓“丰文堂”之由来。
此外,郝姓的主要堂号还有:“太原堂”、“三余堂”等。
五、宗族特征
1、郝姓多文人雅士,仕宦者亦多文官。
2、郝姓是我国一个比较典型的北方姓氏,其源于北,而盛于北,作为一个得姓三千余年的姓氏,历经如此长时间的风风雨雨,仍立足北方,诚为罕见。堂号含意隽永,意味深长。如晒书堂出自郝隆晒腹的典故,寓意学问精深,满腹经伦。字行辈份排列有序。据民国残本《郝氏家谱》,河北藁城郝姓一支字行派语为:“从文鸣连,正玉思清。”
============================================================
【郝姓宗祠通用对联】
〖郝姓宗祠四言通用联〗
丰文尚节;
引义传经。
——佚名撰郝姓宗祠通用联
上联典指元代翰林侍读学士郝经,字伯常,陵川人。幼年时遭金末兵乱,金亡后迁居河北,住在元朝将领张柔家,得以读他的藏书。为人尚气节,为学务有用。宪宗时,入忽必烈(元世祖)王府,因谈论治国安民之道,深得信任,跟从忽必烈攻鄂州,得到宪宗死的消息后,力劝忽必烈北还争帝位,与南宋宰相相贾似道约和退兵。中统初年,以翰林侍读学士出使南宋,被贾似道扣留在真州达十六年,至元年间才被释还。文章丰蔚豪放,撰有《续后汉书》、《易春秋外传》、《太极演》、《通鉴书法》等,又著有《陵川集》。诗多奇崛。下联典指唐·大将郝处俊,安州安陆人,贞观年间进士。累迁吏部侍郎,跟随大将李[责力]征讨高丽有功,授同东西台三品(同中书门下三品,宰相),参与朝政,上元初年官中书令。为人正直,操履无玷。在朝中,他每发言议论,必引经据典,主张法令应刚柔相济,凡所规风,深得大体,得高宗赞许。
储书栖腹;
饮水投钱。
——佚名撰郝姓宗祠通用联
上联典指东晋人郝隆,字仕治,任荆州刺史桓温的南蛮参军,善于应对。一年的七月初七,人们都忙着栖衣物,他却睡在庭院里。有人问他,他答道:“栖一下我肚子里的书。”下联典指汉代人郝廉,曾出远门,在路边井中饮水后,往往把钱投入井中,以表示清谦。
猛将旗手;
红袄顺天。
——佚名撰郝姓宗祠通用联
上联典指郝姓第一猛将郝摇旗,初在李自成农民起义军中当旗手。闯王牺牲后,与李锦等联合抗清,在湖南、广西大攻清军。后攻打四川巫山时被俘牺牲。金朝末年红袄起义军首领郝定,山东衮州人。举事于泰安,曾攻克十余县,称帝设立政权,国号汉,年号顺天。后被俘遇害。
太原一介;
河东三绝。
——佚名撰郝姓宗祠通用联
上联典指汉代名人郝子廉,太原人。性廉洁,一介不取于人。尝过姊饭,留十五钱默置席下去。每行饮水,常投一钱于井中。下联典指宋代画家郝章,汾州人,居阆州。长于画人马,年已八十,每画一人一马,称绝一时。与路皋橐骆、张远山水并称河东三绝。
夫人家法;
宰相襟期。
——佚名撰郝姓宗祠通用联
上联典出《世说新语》载,王浑妻钟氏,与弟妻郝氏皆有德行,钟虽门高,与郝相亲重,时称“钟夫人之礼,郝夫人之法。”下联典指唐·郝处俊,尝言志曰:“大丈夫惟无仕,仕必至宰相乃可。”后仕至中书令。
太原世泽;
廉洁家声。
——佚名撰郝姓宗祠通用联
全联典指汉·郝子廉,性廉洁,过姊饭,默置钱于席下,远行饮路帝井水,投钱于井中。
-----------------------------------------------------------------
〖郝姓宗祠五言通用联〗
人曝笼内物;
我晒腹中书。
——佚名撰郝姓宗祠通用联
全联典指晋代参军郝隆,字仕治。每年七月七日,人皆晒衣物,惟隆卧于庭中,人问之,答曰:“晒吾腹中书耳!”
-----------------------------------------------------------------
〖郝姓宗祠七言通用联〗
尔雅疏义流芳远;
春秋说略世泽长。
——佚名撰郝姓宗祠通用联
全联典指,清代户部主事郝懿行,字恂九,号兰皋,嘉庆进士,谦退廉介,潜心著述,长名物训诂之学,著有《尔雅疏义》、《春秋说略》、《山海经笺疏》等。
-----------------------------------------------------------------
〖郝姓宗祠七言以上通用联〗
奇韵豪文,才推元代;
危言高论,名重汉时。
——佚名撰郝姓宗祠通用联
上联典指元代翰林侍读学士郝经,字伯常,陵川人。下联典指东汉名士郝洁,太原人。好危言高论,名重当时。
--------------------------------------------------------------------------------
【中国人民解放军郝姓开国将军生平简介】
郝盛旺少将
郝盛旺(1917-2001),陕西省绥德县人。1934年加入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1935年参加中国工农红军。1936年由团转入中国共产党。
土地革命战争时期,任红1军团第2师4团战士、班长。
抗日战争时期,任八路军115师343旅685团排长,苏鲁豫支队第1大队连政治指导员,八路军第5纵队1支队1团连长,新四军第3师7旅19团连长、副营长,第7旅特务营营长。参加了山城堡、平型关战斗。
解放战争时期,任新四军第3师7旅20团营长,第19团参谋长,北野战军第6纵队16师46团副团长,东北野战军第6纵队16师47团团长。参加了辽沈、平津、渡江、广东、解放海南岛等战役战斗。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1954年毕业于军事学院,任中国人民解放军师参谋长、副师长、师长、副军长、代军长,广州军区炮兵司令员,在对越自卫还击作战时,是边防部队炮兵前指的负责人,协助边防部队首长协调和指挥参战炮兵部队行动。对越自卫还击作战开始时,高炮部队负责要地防空和参战部队对空安全,地炮部队则以猛烈射击实施炮火准备,支援步兵。紧接着,炮兵部队跟随行动,以火力保障北线向班庄、扣屯、朔江、河安穿插部队攻击前进;南线炮兵配合步兵占领高平,支援步兵从友谊关东、西侧反击,攻占同登。攻占谅山时,我炮兵集中于扣马地区,将越军精心构筑和布设的各种防御设施大部摧毁。支援主攻部队的炮兵,以85毫米加农炮担负直瞄射击任务,以其余炮兵支援步兵分段转换攻击,保障步兵攻占扣马山主峰。攻占谅山市区时,炮兵进行了30分钟炮火急袭,越军工事、兵营、通信枢纽被基本摧毁,炮兵还组织轻便火炮,抵近射击为步兵扫清障碍。战后任广东省军区司令员等职。是第四、五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代表。
1955年被授予大校军衔,1964年晋升为少将军衔。荣获三级独立自由勋章、二级解放勋章。1988年7月被中央军委授予中国人民解放军一级红星功勋荣誉章。2001年7月29日因病在广州逝世,享年84岁。
3. 莱芜金元家政电话号码
济南,别称泉城,是山东省省会、副省级市、特大城市、济南都市圈核心城市、国务院批复确定的环渤海地区南翼的中心城市,是山东省政治、经济、文化、科技、教育和金融中心,重要的交通枢纽。全市下辖10个区、2个县,总面积10244平方千米,建成区面积760.6平方千米,常住人口890.87万人,城镇人口634.38万人,城镇化率为71.21%。
济南是国务院公布的历史文化名城。因地处古四渎之一“济水”(故道为今黄河所据)之南而得名。据考古发掘资料,远在9000年前的新石器时代早期,已有先民在此繁衍生息。距今4000~4500年前以磨光黑陶为特征的“龙山文化”,系因1928年首次发现于济南东郊龙山镇而被命名。夏代,龙山镇城子崖一带建有较大规模的城市。商周时代,济南为古谭国(东方方国,都城在今城子崖、平陵城一带)地。春秋战国时代,济南属齐国,称“泺”“鞍”“历下”等邑,为齐国西南边陲重镇。秦代,地属济北郡(郡治博阳,即今泰安)。
西汉始置济南郡,郡治东平陵(今济南市章丘平陵城)。汉文帝十六年(前164年),设济南国,首府东平陵。前154年,废济南国,复置济南郡。汉武帝时,济南郡辖东平陵、历城等14县,属青州刺史部。东汉建武十七年(41年),济南郡复称济南国,辖14县,后改辖10县。
魏晋南北朝时期,朝代屡屡更替,济南先后为魏、西晋、后赵、前燕、前秦、后燕、南燕、东晋、刘宋、北魏、东魏、北齐、北周辖境,置郡置国,变化频繁。其间,济南郡治于西晋永嘉末年(313年前)从平陵(即东平陵)迁至历城。从此,今济南市区成为历代郡国、州府的行政中心。刘宋元嘉九年(432年)在济南郡侨置冀州,济南为州、郡两级治所。北魏皇兴三年(469年),改侨冀州为齐州,辖济南郡、东魏郡、太原郡等6郡35县。
隋开皇三年(583年)撤郡并县,齐州仍治济南,辖历城等10县。大业三年(607年)齐州改称齐郡。唐朝建立后,复称齐州,辖历城、章丘、长清等6县。唐中叶天宝年间,齐州曾一度改称临淄郡、济南郡。五代时期,仍称齐州,先后为梁、唐、晋、汉、周的辖境。北宋,齐州先后属京东路和京东东路。政和六年(1116年),齐州升为济南府,辖历城、章丘、长清等5县。建炎二年(1128年)后,被金朝所据,仍为济南府,辖7县,属山东东路。其间,曾一度为原济南知府刘豫建立的伪齐辖境。元初,改为济南路,直隶于中央中书省。至元二年(1265年),辖棣州、滨州2州及历城、章丘、济阳、商河等11县。金元时期,济南先后为金山东东西路提刑司、元山东东西道肃政廉访司治所,是山东地区的监察中心。
明初,复称济南府,辖泰安、德州、武定、滨州4州及历城、章丘、长清、济阳、商河等26县。洪武九年(1376年),山东最高行政机关“承宣布政使司”由青州迁至济南,济南成为山东省会,全省政治、军事、经济、文化中心,全国重要的中心城市之一。清初,沿明朝建置。雍正二年(1724年)、十二年(1734年)调整区划,济南府改辖德州和历城、章丘、长清、济阳等1州15县。
民国初年,撤销济南府,置岱北道,辖27县。1914年岱北道改称济南道,辖县未变。1925年改辖历城、章丘、长清、济阳等10县。1929年7月,析历城县城厢及其四郊,正式设立济南市。时济南市面积175平方公里,人口40余万。1948年9月,中国人民解放军华东野战军解放济南,设立济南特别市。1949年5月复称济南市。
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后,经历了漫长的原始、奴隶、封建社会的济南,开始进入社会主义新时代。1958年,历城县划归济南市。其后,章丘、长清县于1978年,平阴县于1985年,济阳、商河县于1990年陆续划归济南市管辖。1994年2月,济南市被正式确定为副省级城市。2016年12月,章丘撤市设区。2018年9月,济阳撤县设区。2018年12月26日,国务院批复同意山东省调整济南市莱芜市行政区划,撤销莱芜市,将其所辖区域划归济南市管辖;设立济南市莱芜区,以原莱芜市莱城区的行政区域为莱芜区的行政区域;设立济南市钢城区,以原莱芜市钢城区的行政区域为钢城区的行政区域。济南目前共设10区,2县。
济南历史悠长,人才辈出。属今济南市籍的历史名人主要有:中国传统医学的杰出代表、战国时代神医“扁鹊”(本名秦越人),中国古代阴阳五行学说的创始人、战国思想家邹衍,口授今文《尚书》28篇于世的汉代学者伏生,请缨出使南越、为祖国统一事业做出贡献的汉代外交家终军,隋末农民大起义的起义军领袖杜伏威、辅公祏,唐朝开国功臣、一代名相房玄龄和名将秦琼,中国古代三大求法高僧之一唐人义净(俗名张文明),宋代中华词坛“婉约派”代表李清照、“豪放派”代表辛弃疾,金元散曲家张养浩、杜仁杰,宋、辽、金三部正史的总裁官张起岩,明代文坛前“七子”之一边贡、后“七子”之一李攀龙,明《宝剑记》等剧的作者、戏曲家李开先,明万历年间文学为一时之冠的内阁大学士于慎行,清经学家张尔岐,清《四库全书》主要编纂人、藏书家周永年,古文献学家、清《玉函山房辑佚书》的纂辑人马国翰,近代民族实业家、“祥”字号商业的代表人物孟洛川等。
4. 莱芜保洁公司 金元家政电话
他不是三国的。
邹玉 1199年出生,金元之际莱芜人。其相貌魁伟,有古儒之风,博贯经史,释、老、医、经皆博通。金初社会动荡,由泰安徙家莱芜邹家庄。文武显达,遂成为望族。东平府府事孙某仰慕其才,招其为幕下,当时有富民段氏,家中藏有很多宝玉,孙某欲让邹玉为其以权征收,邹玉劝说不听,乃辞去,后孙被罢,段氏取代为府事,孙遂被杀。都元帅莱芜人刘瑀开辟泰安府署,领其为幕府,是时,一些名卿士大夫流落到莱芜,住在汶河以南,皆投到邹玉门下,邹玉求助于刘瑀,刘瑀对其衣食住所进行妥善安置,他们都高兴地称邹玉为:“真东道主也”。东平府事严某欲招抚流民,愁无人选,其参佐徐东轩力荐邹玉,遂任东平府招抚流民之官,安抚流民两千多。因其能力较强,改任莱芜县事,兼任东平、郓城推科官。其后历任齐河、临清、东阿、馆陶、平阴诸县主簿。在平阴时,有刁民“老牛”恃强凌弱,无人敢惹,邹玉到任后,晓之以理、动之以情,使“老牛”悔过自新,成为善人。后历任嘉祥、新泰、长青三县县丞,在任审结陈案,决断新案,抑恶扶善,补弊简繁,因劳累过度,突患暴疾于1254年(蒙古宪宗四年)卒于长青县公署,享年56岁。1295年(元成宗元贞二年)迁葬莱芜。1315年(元延祐二年)其孙邹福为其立碑。元监察御史、翰林学士承旨知制诰兼修国史、荣禄大夫刘敏中(章丘人)为其撰写碑文、题写碑额,元中顺大夫、郴州路总管府达鲁花赤兼管内劝农事安岳叔为其书写碑文。
5. 莱芜钟点工 金元家政
1644年清军长驱入关,建立了中国历史上最后一个封建帝国清王朝,古典戏曲就在这个政权的统治下,完成了最后的嬗变。以孔尚任创作的《花扇》和洪界创作的《长生殿》为标志,为传奇这一以文人创作为核心的戏曲艺术形式,画上了圆满的终止符。以李渔为代表的古典戏曲理论研究,在借鉴、继承前人成果的基础上,达到了空前的高度。民间声腔剧种的发展,呈现出欣欣向荣的大好局面,戏曲的大众化、通俗化特点得到充分体现。以京剧为代表的地方大剧种的形成,把戏曲综合表演的优势发挥得淋滴尽致,京剧更是把戏曲表演艺术推向巅峰,为古典戏曲涂抹上了一笔令人难以忘怀的亮丽色彩。
清代的声腔剧种
清代是地方戏广泛传播流行的重要时期。明末清初,弋阳、青阳等诸多南曲声腔,在长期的共同流传和相互影响过程中逐渐同化了。北方各地流行的民间俗曲日益纠结,终于也形成了新的声腔系统。
清代戏曲舞台格外热闹红火,主要包括皮黄、梆子、弦索、民间歌舞戏、多声腔剧种等五大系统,每个系统内又生出许多剧种。一方水土一方音,根据不完全统计,约有三百六十多个剧种活跃在黄河上下、大江南北。除了上面提到五大系统之外,还包括少数民族戏剧,构成世界上独有的戏剧景观。
1.皮黄系统
皮黄指西皮和二黄,主要包括京剧、汉剧、徽剧、陕南与鄂北的汉调二黄、湖南常德汉剧的北路和南路、湘剧中的南北路、祁剧中的南北路、桂剧中的南北路、广东粤剧所唱的棉黄、云南滇剧所唱的襄阳腔和胡琴、广东西秦戏、山西上党梆子和山东莱芜梆子中的皮黄声腔等。
2.梆子系统
梆子形成很早,到清末民初,已经发展成为一个支脉繁多的庞大家族,不仅占领了山西、陕西、河南等地的大戏舞台,而且一度称雄于京师,远播川、黔、桂、粵,还有青海、新疆等地,成为一个成熟的声腔系统。梆子系统中的同州梆子和蒲州梆子最为古老,此外还包括中路梆子北路梆子、河北梆子、河南梆子、上党梆子、莱芜梆子、山东高调梆子、平调梆子、章丘梆子、枣梆等。川剧中的弹戏、滇剧中的丝弦也作为一种梆子声腔存在。
3.弦索系统
弦索腔是由明末清初在山东、河南一带兴起的山坡羊、耍孩儿、柳枝腔、罗罗腔、傍妆台、锁南枝、驻云飞等民间俗曲为基础,并接受其他地方戏的影响演变而成的,因以弦索乐器伴奏而得名,曾有河南调、儿女调、姑娘腔、巫娘腔等称谓。
至清末已形成:
(1)柳子戏,流行于山东、河南、苏北、冀南皖北一带。
(2)大弦子戏,流行于鲁南与豫东北交界地带。
(3)丝弦,流行于河北省井陉、石家庄、保定一带,由元人小令和民间俗曲发展而成。
(4)越调,主要流行于河南西南部、湖北襄阳和安徽部分地区,是由当地流行的民间小调在梆子、皮黄影响下发展起来的。
4.民间歌舞戏系统
指从民间歌舞及说唱艺术基础上,接受皮黄、梆子、高腔等戏曲剧种影响而产生的歌舞戏,大致包括:
(1)湖南、湖北、安徽、陕南一带的花鼓戏,如长沙花鼓、邵阳花鼓、零陵花鼓、岳阳花鼓、常德花鼓、荆州花鼓、东路花鼓、黄孝花鼓、随县花鼓製阳花鼓、凤阳花鼓、皖南花鼓、商洛花鼓等。
(2)采茶戏,如江西赣东采茶戏、赣南采茶戏、抚州采茶戏、萍乡采茶戏、吉安采茶戏、湖北黄梅釆茶戏、广东粤北采茶戏、陕北紫阳采茶戏等。
(3)花灯戏,如四川花灯戏、贵州花灯戏、云南花灯戏等。
(4)秧歌戏,如蔚县秧歌、定县秧歌、雁北秧歌、祁太秧歌、太原秧歌洚州秧歌、壶关秧歌、沁源秧歌、襄武秧歌、陕北秧歌、韩城秧歌等。
(5)道情戏,如晋北道情、临县道情、洪洞道情、永济道情、陕北道情、河南道情、宁夏道情等。
5.多种声腔剧种
指多声腔综合大剧种,往往以二合班、班,以至四合班、五合班形式出现,如:川剧由五种声腔组成、湘剧由三种声腔组成、上党梆子由五种声腔组成、婺剧由六种声腔组成、祁剧和桂剧由三种声腔组成、辰河戏由四种声腔组成等。此外清代形成的少数民族戏曲有:藏戏、壮剧、白剧、侗戏、傣戏、布依戏等。